查看原文
其他

广武凯旋门外,我的故乡你的过往

雁门子 太原道 2020-02-09




很小的时候,听奶奶讲“鸿雁传书”的故事,从头顶高高飞过的鸿雁原来维系着那么多的亲情,大雁的我心目中的印象一下子变得亲切而可爱。长大一些后,知道家乡还有一座雁门关,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关上鸿雁南来北去的大门,很为那些被雁门关隔断的亲情而惆怅。当真正来到雁门关时,已没有了当年那些稚嫩的暇想,有的只是对一代名关的尊崇和沉重的沧桑感。



█ 全面修复前的雁门关



█ 全面修复之后的雁门关


《山海经》说,“雁门山者,雁飞出其间”,还有传说:每年春来,南雁北飞,口衔芦叶,飞到雁门盘旋半晌,直到叶落方可过关。雁门山雄峰耸峙,大雁难以飞过,只有从过雁峰下的一道山峪穿行方可过关,这道山峪,同时也是沟通南北的要道,在漫长的岁月里,这里还是塞外游牧民族与关内农耕文明的边界线,正因为如此,一座被推崇为“天下九塞”之首的关隘便建立于此,它的名字自然而然地被命名为雁门关。


█ 走近雁门关,本组照片由曹建国拍摄


█ 雁门关关城


█ 雁门关新姿


█ 从门关新修的城墙及雁塔


穿过长长的雁门关隧道,下大运高速公路,便来到了猴儿岭下。群山连绵,长城蜿蜒,朔风呼啸,带给人阵阵寒意。风沙吹老了岁月,吹不走雁门山千年不变的萧瑟与寂寥,黄土高坡的贫瘠与植被的稀疏更衬托出它的沧桑和厚重。


█ 猴儿岭长城,佳一拍摄


█ 猴儿岭长城


猴儿岭上这段原汁原味的明长城,也有人称它为广武长城,还有人称它为白草口长城,它们都是雁门关“双关四口十八隘“综合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。所谓双关,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,双关并存,互相倚防。宋代以前,以西陉关主防,东陉关倚防,宋代以后,尤其是明代,以东陉关主防,西陉关倚防。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南口和广武口,连接西陉关的太和岭口和白草口,它们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。


█ 走向汉代雁门关西陉关遗址——铁裹门


沿长城一路前行,当爬升到半山腰时,一座坍塌敌楼残存的带窗残墙出现在眼前,它就是猴儿岭长城的标志凯旋门,人们还为它取了很多形象的名称,比如塞外之门、时空之门、月亮门、铁锁楼……



█ 不同角度的广武凯旋门


█ 2005年中秋节,旧广武村的孩子们与驴友在凯旋门前合影,张珉拍摄


█ 广武凯旋门近景,佳一拍摄


█ 星空之门,摄影:崔永红


█ 2016年10月3日晚,广武凯旋门在大风中坍塌


█ 闻讯而来的网友在广武凯旋门前


█ 相关部门应对舆情反应迅速,现场拉起了警示线支起了脚手架,然而,下一步如何保护和修复,恐怕很难找到一个让各方面都有满意的方案


站在凯旋门向北眺望,塞北的千里旷野一览无余,旧广武古城方方正正,汉墓群连绵起伏,大运高速公路向远方延伸……这片沃土,就是我可爱的家乡。


█ 广武凯旋门外,塞北的旷野,我的故乡祖先的过往


凯旋门既是一座塞外之门,也是一座时空之门,穿过这座大门的目光,既看到得我的家乡,也看得到祖先的过往。

由凯旋门继续攀升,猴儿岭长城在风沙和岁月的侵蚀下日渐颓败,长城的包砖大多已经不见踪影,黄色的夯土裸露在塞外的朔风之中,羸老的肌体上遍布伤痕与缺口,但是,它们依旧坚强地蜿蜒于山川之间,一座座矗立千年的烽火台,就象一个个枕弋待旦的战士,虽然疲惫却仍然忠于职守地看护着身后的家园。山峪里,散落着关城的断壁残垣,那里是汉代雁门关也就是西陉关的遗址,山峪外,旧广武古城横亘在雁门山前,为雁门关抵挡着塞外的铁骑与风沙。西陉关,经历了千年的征战杀伐,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,当烽烟散尽,一切又重新归于寂静时,它也就失去了昔日的地位与作用,从此废弃在荒凉的山峪中,再也不见胡骑卷起的烟尘,再也不见王师出塞的旌旗,只留下一个个旅游者怀古探幽的身影。


█ 猴儿岭长城


█ 双龙会,长城与高速公路两条巨龙相会于猴儿岭,张珉拍摄


█ 猴儿岭长城徒步穿越



█ 壮观险峻的锯齿长城


█ 长城敌楼上的匾额


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雁门关垒起第一块砖石的具体年代,人们只知道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第一次设置了雁门郡,雁门郡的设置成就了雁门关,更成就一位位名留青史的将星帅才。

第一位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雁门关历史上的是赵国大将李牧,内忧外患、风雨飘摇之中的赵国,正是因为赵牧北御匈奴消除后患才得以有能力顽强地与强秦相抗衡。



█ 雁门关李牧祠,曹建国拍摄


同样是抵御匈奴,秦朝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由雁门出塞,筑起了万里长城。

汉代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代,雁门关始终笼罩在战争的烽烟中,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都在雁门关前留下了慨然出征、高歌凯旋的身影,去时不见儿女悲,归来但闻胡笳竞,在那个澎湃着英雄主义的激情年代里,无数热血男儿跟随在他们身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,千里觅封侯。


█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雁门关


█ 民国初年的雁门关


匈奴西遁之后,继续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游牧民族是突厥,镇守雁门关的是薛仁贵,一个因为评书演义的推波助澜而在民间广为传颂的民族英雄。

在民间影响更大的是杨家将,杨令公和他的后代们长期在雁门关一带与契丹征战,雁门关北口曾建有杨将军祠以纪念。

到了明代,雁门关与偏头关、宁武关一起成为山西内长城上的“外三关”。


█ 民国时期的雁门关


█ 从雁门关的另一侧看关楼


迎风站在雁门山上,放眼远望,不见雁阵飞过,只有一道凝固的风景,思绪唤醒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,与眼前的风景叠映在了一起,他们中间,有名留青史的将帅,有同样伟大的无名士卒,还有那个与男人们一同改写历史的娇弱女子,她,就是王昭君。很难想象,在那个时代里自请和亲需要多么大的勇气,也难以体会她辞别汉宫、走出雁门关时的心情,唯一可以体味的是,昭君在雁门下回首故国弹起《出塞曲》的悲凉与惆怅,从此以后,君王与亲人只有梦中相见,故国河山只能在塞外遥望,雁落雁门关,不为昭君美丽的容颜,只为那《出塞曲》的哀伤。


青山舞金蛇  深谷锁雁门


昂首过峰岭 潜身伏谷间


█ 雪后雁门关


█ 日出雁门关


█ 日落雁门关


过去的一切已经成为历史,昭君出塞已经传为民族融合的佳话,雁门关也淡出了历史。汽车离雁门关越来越来远,思绪也从过去拉回了现实,只有一首《出塞曲》依旧在耳边回荡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推荐内容:

鲁顺民:雁门长城:沉寂的要塞,荒废的商道

张卫平:走近雁门关,走进历史深处那一页

张卫平:雁门关前,那些不灭的忠魂

大地的伤口——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

老兵不死(上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至16)

老兵不死(下):山西长城的32个经典地标(17至32)

千秋万载雁门关——张卫平正说雁门关大历史

广武凯旋门:就这样随风而逝 !?

广武凯旋门:涅槃重生?!


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,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,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